丝袜小说

听新闻
放大镜
丝袜小说 网 > 要闻 > 正文
以法治实践教育提升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25-09-18 09:01:0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是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青少年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其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长远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法治宣传教育法的出台,是对国家关切、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现实问题的系统性法律回应。当前,面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重知识轻实践、资源分布不均、协同机制缺失等青少年法治教育问题,以法治宣传教育法的出台为契机,以法治实践教育提升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夯实法治中国、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思想引领,提升法治素养。法治教育本质上是价值观教育,是思政教育在规则认知与行为规范层面的具体延伸。法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对青少年普及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知识,引导青少年树立守法意识、规则意识,不断优化完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法治教育路径。法治宣传教育法在总则里明确法治宣传教育要坚持与法治实践相融合,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导、各方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教育引导青少年法治教育须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价值观引领与法律行为规范教育的深度融合。各级学校须将法治教育纳入德育体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作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法治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发融合思政和法治的教学案例库,确保法治教育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使法治精神切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根基和行为准则,培养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时代新人。

突出实践教育,提升依法育人实效。传统法治教育存在的“重知识轻实践”问题严重制约了育人实效。法治宣传教育法第四十一条强调利用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等场所开展法治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当前,模拟法庭、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研学实践、“宪法卫士”行动计划、“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演讲比赛与素养竞赛、法治情景剧等实践形式,已形成多层次、体验式的青少年法治实践教育模式。这些实践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团队协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在体验中感受法治的力量。要着力扩大实践教育的覆盖面,推动更多校外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的法治实践课程标准,开发分学段、情景化、互动式的法治实践课程,加强法治实践师资队伍培训,完善法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学生法治实践档案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这些措施,形成校内校外联动的法治教育机制,推动法治教育从知识传授到行为养成的真正转变,切实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强化数智赋能,优化法治资源创新供给。数字时代既放大了青少年法治问题的复杂性,也为破解法治资源不均衡提供了新路径。面对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优质资源分布不均等现实问题,法治宣传教育法第四十五条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须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这为构建服务青少年群体的健康网络环境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实践层面,数字赋能须从两个方面系统推进:一是重点推进法治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通过整合优质法治资源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法治教育”专栏,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法治资源智能推送和个性化服务,建立完善的法治教育资源库,不断增强优质法治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二是强化网络空间治理,一方面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管控,完善内容审核机制,严格实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措施;另一方面鼓励创作和传播导向正确、形式新颖的法治融媒体产品,以技术手段消除地域鸿沟,有效实现法治资源的公平配置和高效利用。

推进融合互促,建立健全校家社协同机制。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仍存在家庭重视不足、社会支持分散等问题。法治宣传教育法第四十条至第四十四条系统规定了学校、家庭、社会及司法机关的法治教育职责。学校要开足法治课程、配强法治教育师资尤其是法治副校长;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提高法治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切实履行监护责任;社会各方要提供法治实践资源支持。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建设,将法治素养纳入家校共育指导体系,开发家长法治教育手册,举办家长法治课堂和专题讲座;建立法治副校长统一培训与资源支撑机制,完善法治副校长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指导协调作用,制定法治教育内容准入标准,杜绝“扎堆式”普法,推动法院、丝袜小说 、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及社会组织的优质法治实践资源有序进入校园,实现“资源进平台,人员不进校”,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良好氛围,真正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和社会为两翼的协同育人机制,共同促进青少年法治素养提升。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全国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执行主任)

作者:贾德忠  编辑: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