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外出旅行。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规定,2岁至12岁儿童乘坐飞机可以享受机票、燃油费半价,且免收机场建设费。但有家长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购买的儿童机票反而比成人机票价格更高(据8月27日央视新闻)。
本是儿童专属的优惠机票,怎么在实际操作中却落得比成人机票还贵?略作了解便知,这一现象的背后,原来是定价规则与市场发展的严重脱节。当前,不少航空公司儿童机票的定价规则,沿用的还是1996年出台的《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中“儿童按成人全价票的50%购票”的规定。
如今近三十年过去了,随着民航市场竞争加剧,在淡季或提前购票时,航空公司经常推出4折、3折甚至折扣更低的成人机票。但受制于上述规则中关于儿童机票的规定,儿童机票反而无法享受到成人机票的优惠力度。
一边是儿童机票按成人全价票5折定价的固定规则,一边是成人机票低于5折的市场现实,儿童机票价格“倒挂”的奇葩现象不仅不符合消费者的普遍认知,更与规则设立的初衷相去甚远。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城市公共交通以及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客运等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免费或者优惠票价。法律所强调的“优惠”,重点肯定是费用减免的实惠,而非纸面上的优待、形式上的折扣。可如今,滞后的定价规则让优惠变了味,儿童反倒要支付更多费用去“享受”所谓的优惠,这显然不是法律想要实现的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效果。
规则不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当与时俱进。当一项制度明显与现实脱节,无法实现设立目标时,调整优化便势在必行。事实上,相关领域已有成功的先例——铁路运输中儿童票的定价标准,就从过去单一依据身高改为现在将年龄与身高相结合,更加科学、合理、公平。
航空领域虽然票价体系复杂,但解决价格“倒挂”问题并非无计可施。比如,可打破“绑定成人全价票”的定价规则,将儿童票与成人实时折扣票挂钩;或者设立儿童专属优惠舱位,实行“一口价”管理,让家长无需对比计算,直接享受明确优惠。此外,在购票平台上,也需要明确告知优惠信息,标注儿童优惠选项,避免家长因“不知情”错失实惠。这些举措,目的都是不让规则卡在滞后的框架里,回归优惠初衷。
一张儿童机票,牵动着千万个家庭的出行体验,更检验着社会的温度与政策的诚意。公共交通中的儿童优惠政策,从来不该是纸面福利,而应是国家对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视,是给儿童可兑现的爱护承诺。不能让滞后的规则成为落实儿童机票优惠政策的“拦路虎”,更不能让法律的善意在现实中“走了样”。期待相关部门和航空公司共同研究更合理的定价模式,让儿童机票优惠真正达至规则设立优惠的初衷,更好体现对儿童的关爱与权益保障。